在中國走遍大冮南北,訪寺入廟,總會發現到佛法之外,還有佛醫。究竟佛醫是甚麽?它與中醫有没有關係?若果有,又是甚麽呢?
原來佛教醫學是印度佛教的醫學,后來傳入中土,又與中國醫學相结合,然后变成一種修煉養生和治療疾病的獨特醫療養生學。
大约西元前六世纪,高達摩.悉達多《即是釋迦佛陀》有感於人世的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,便放棄了印度王族生活,離家修煉並創立了佛教,其后流傳亜州、及歐美地區,成為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大宗教(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)之一。
而在佛教經典中,,你會找到大量治療疾病的臨床個案,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-佛醫。
根據隋唐史書記載,藉著佛教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药方,就己經有十餘種。據有關统計資料,集佛教經典之大成的《大藏經》中專講醫學或涉論醫學的經書约有四百部,既有關於醫藥衛生、生理病理、心理健康、修心養性的記錄,就有四千六百多條。
例如:《大智度論》認為,生病有[外缘]和[内缘]两個原因。[外缘]是生病的外在條件,如寒熱,、饑渴、摔傷、扭傷等;[内缘]是生病的内在條件,如縱欲貪色、發怒、恐懼、思慮等。
又例如:《摩訶止觀輔行》第三十二卷寫著,貪戀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(五塵),可產生相應的内臟疾病,認為人體一切生命現象都會在體内器官機能活動中有所反應,藉著對這些生命現象的觀察和分析,可以找到内在器官的病理和生理變化。
其實,在漢末三國時期,小乘佛教流行,又吸取中醫《元氣學說》和《陰陽五行學說》,認為[元氣]配合得好,則人心神平和,不會產生種種欲望和煩惱,相反,心神便失去平和,種種欲望和煩惱就可油然而生。
說到分析疾病原因的基礎上,佛醫把疾病再分為[身病]和[心病]两種。
其實,世界衛生组織把健康定義為:[不但没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,還要有完整生理、心: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]。所以,佛醫的[心病]也就是指内心的貪執、恐怖、憂愁;、憎恨等苦惱,實際上便包括了社會因素和,心理因素所致的疾病;至于[身病]是指身體的皮膚、肌肉、骨骼、神經和五藏六腑的不適,是生理性疾病。
《摩訶止觀輔行》第三十二卷說,醫生必須先正確診断病情,分析病因,一個好醫生應能很精確地辨别各種疾病症狀。在治[身病]時,該書提出了药物、飲食、養生、運動(如瑜伽術、氣功、太極拳、武術等)、按摩法、痛捏法、修定功(静坐)、修觀想等多種治療方法。這些方法與中醫養生治病的方法融為一體,成為中國養生學的重要部分。
佛醫很大程度上具有心;理學的作用,其關心人類的心理狀况和所謂的[苦難],對人生的價值、意義作出了特定的判断,提出了一套調整人類思想,的行為準則和規範,並且賦予它們以生動形象的心理學解釋。對於[心病],則認,為主要由煩惱產生,無盡的煩惱可歸納為[八萬四千塵勞],皆因為執著於自我(我執)而引起。
《教乘法数》認為,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(方法)來治療煩惱。《天臺四教儀》和《大乘義章》則提出了六種對治方法:不净觀、慈悲觀、因缘觀、数息觀、念佛觀、空觀等。其實,這些方法和現代心理學的許多治療方法是相通的。
Comments